伍尔芙

社会2023/05/16网友28760

伍尔芙是谁?及其作品《奥兰多》的简介

小说 《奥兰多》基本信息 译者: 林燕 作者: [英]弗吉尼亚 伍尔芙 副标题: 吴尔夫文集 ISBN: 9787020039753 [十位: 7020039758]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年4月 简介 ······ 奥兰多图册(13张) 的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奥兰多》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优美的情书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原名“Virginia Woolf?”。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生辰: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6�0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6�0)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6�0)、《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6�0)、《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6�0)。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6�0)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6�0)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

伍尔芙

伍尔芙的经典散文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文的主要情节,而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感觉。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

弗吉尼亚·伍尔芙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中没有大师,只有试验者。现代派小说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1941年,伍尔芙在伦敦投河自尽。

艾略特认为伍尔芙是当时英国文学的中心,是一种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自幼受其父影响很深,她的许多作品与早年经历有关。由于她的母亲生有3个孩子,继母生有4个孩子,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父异母的两位兄长对她倾注了太多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她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她的小说《达罗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

她和伦纳德的结合,使她的婚姻生活与文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其夫的帮助与支持,她也许成不了伟大的作家之一。

她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她成人后非常厌恶甚至弃绝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她的丈夫尊重她的意愿,和她保持着没有性爱的夫妻关系。

她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看出她内心的痛苦。好在,她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1941年3月28日,精神上再也无法承受巨大压力的她写了遗书后投河自杀。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以女诗人维塔为原形,写出了喜剧性的幻想体传记小说《奥兰多》(Orlando),献给维塔。小说的主人公奥兰多及其化身跨越三个世纪,先为男性,后来逐渐转为女性。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是以维塔的经历为素材构筑的,被称为“文学史上最长最迷人的情书”。

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_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_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 *** 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伍尔芙一生勤奋,著述丰富,除小说创作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日记等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供后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经十分完全。伍尔芙认为写作要摒弃纷繁的物质表象,在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中定格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通过人物的瞬间感悟揭开生活的面纱,触探生命的哲理。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弗吉尼亚·伍尔芙简介,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