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集团军

社会2023/05/22网友30030

二战的时候武汉有没有被日本侵略暴行过?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湖北武汉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役。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战役)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在徐州失守后,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3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挥所部负责江北防务;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所部负责江南防务。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6月初,第6师从合肥南下;波田支队(相当于旅)由芜湖溯江西进,向安庆进攻。守军第26、第27集团军节节阻击。12日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继续沿江西进。13日第6师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17日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共9个师、1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旅)和2个野战嘏诼谩?个战车团,航空兵3个飞行团各型飞机300余架,海军第3舰队各型舰艇120余艘,共约25万人。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长江南岸地区作战 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在鄱阳湖西岸地区,第2兵团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码头镇之线组织防御。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守军第2兵团以第70、第64军等部协同第8军实施反击,由于日军第106师团继续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队沿长江西进,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第3集团军在第32军团增援下奋力抗击。后因日军第9师加入战斗,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同时以第27师团向箬溪方向进犯。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在此期间,守军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至9月24日,码头镇、富池口(属阳新)先后陷落。第2兵团组织第6、第54、第75、第98军和第26、第30军团等部在阳新地区加强防御,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武昌逼近。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和第4、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8月20日,日军第101师团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防线,攻占星子,协同第106师团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以保障西进日军的南侧安全。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军等部协同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马回岭地区与之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9月底,日军第106师团第123、第145、第147团和第101师团第149团孤军深入,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第4、第66、第74军等部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等部击退。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4个团大部被歼。史称万家岭大捷。长江北岸地区作战 7月24日,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相继突破第31、第68军防线,至8月3日,先后攻占太湖、宿松、黄梅(属湖北)等地,继续西进。第五战区第4兵团以主力在湖北广济(今梅川)、田家镇、浠水地区准备迎击日军,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固守黄梅西北一线,调第21、第26、第29集团军由潜山、黄梅西北山区南下侧击日军,至28日先后收复太湖、宿松。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乘势反攻,未果,退至广济地区,协同第26、第86、第55军等部继续抗击日军。第4兵团令第21、第29集团军自黄梅西北实施侧击,未能阻止日军,至9月17日广济、武穴相继沦陷。接着日军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以守备要塞的第2军并加强第87军一部固守阵地,以第26、第48、第86军在外围策应作战,攻击日军侧背,激战旬余,终因阵地被日军优势火力摧毁,伤亡甚重,29日田家镇要塞失守。日军继续进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占黄陂,直逼汉口。大别山北麓地区作战 第五战区第3兵团以第51军和第19军团第77军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区,第71军在富金山、固始(属河南)地区,第2集团军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区,第27军团第59军在河南潢川地区,第17军团在信阳地区组织防御。8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从合肥分南北两路进攻。南路第13师团于29日突破第77军防线攻占霍山,向叶家集方向进犯。第71军和第2集团军在叶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带依托既设阵地顽强抵抗。日军第13师团受挫,得第16师团增援,9月16日攻占商城。守军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窝地区,凭借大别山各要隘,顽强抵抗,至10月24日,日军逼近麻城。北路日军第10师团于8月28日突破第51军防线攻占六安后,强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进占固始,继续西进。第27军团第59军在春河集(属固始)、潢川一带组织抗击,鏖战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军第10师团突破第17军团第45军阵地,攻占罗山,继续西进,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7军团反击,被迫撤回罗山。日军第2集团军以第3师增援,协同第10师团向信阳进攻。10月6日,一部迂回信阳以南,攻占平汉铁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军第2集团军攻占信阳,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不得不于10月25日弃守该城。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 8

71集团军

1944年国民党军队入缅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是谁?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 李志鹏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辎重团 吴涛 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胡家骥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第6军 何绍周(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 郑坡
(三)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潘裕昆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四)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缅北反击战时间和经过:缅北反击战发生的原因

缅北反击战是为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盟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发动的一次进攻性战役。国军以伤亡6.7万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2.5万。打通了中印公路。

前奏

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此次入缅甸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编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退守滇西,扩编为两个集团军。

经过

1943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关于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和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决定,驻印军在总指挥史迪威指挥下逐次集结于印缅边境的雷多地区,准备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 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驻缅北和怒江西岸的日军共4个师团,辖9个步兵联队、8个特种兵联队,在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挥下实施防御。

1943年10月14日,驻印军新编第38师击破日军第18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12月攻占于邦。1944年初,新编第38、第22师分别攻克大白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关和瓦鲁班。日军退守杰布山隘,凭险顽抗。新编第22师在新编第38师与美军第5307支队(两个营)策应下,经14天战斗,攻占长达10公里的杰布山隘。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随后第5307支队与新抵达太克里地区的新编第30师、第50师各一部混合编为中美突击支队,继续向密支那挺进;新编第38师向高利前进。

退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得到增援,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4月末,新编第22师在新编第38师一部配合下向日军攻击,经月余苦战,于1944年6月19日将上述各地全部攻克。接着,新编第38师向孟拱急进,新编第22师由西侧向孟拱迂回(参见孟拱河谷战役)。

此时,远征军第20集团军由滇西栗柴坝至双虹桥间渡过怒江,经月余激战,攻克马面关、北斋公房、江苴街等日军据点,迫近腾冲外围。第11集团军为支援第20集团作战亦以一部渡过怒江。1944年5月22日,远征军根据国民 *** 军事委员会关于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电令,以第20集团军为右集团攻击腾冲,以第11集团军为左集团攻击龙陵、芒市。6月初,第11集团军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71军主力渡过怒江,向龙陵进攻,激战至21日,双方形成对峙(参见强渡怒江战役)。

第2军主力渡过怒江,以一部围攻平戛,以另一部配合第71军进攻龙陵。远征军总预备队第8军于6月初逐次渡江,加入第71军对龙陵之攻击。与此同时,新编第38师在孟拱东北攻歼日军一部,解除遭日军攻击之英印军第36师一部之危,并进迫孟拱城;新编第22师连克孟拱外围各据点,对孟拱城形成包围。经两昼夜战斗,于25日攻克孟拱。日军残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缅北重镇密支那驻守日军两个联队。驻印军与先期到达该地近郊的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对日军展开攻击,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于8月5日攻克密支那,日军大部被歼,少数向八莫撤退(参见密支那战役)。

远征军第20集团军对腾冲发起攻击,日军据险顽抗,经苦战,于9月14日攻克腾冲,日军全部被歼。1944年7月13日,第11集团军再次对龙陵发动进攻,在第20集团军的支援下,于1944年11月6日攻克龙陵,日军大部被歼,少数向芒市撤退。尔后,第11集团军向芒市、遮放、畹町、芒友进攻。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将所属部队分编为新编第1军(辖新编第38、第30师)和新编第6军(辖新编第22、第14、第50师),经过整训补充后,于1944年10月15日开始南进。1944年11月14日,新编第38师抵达八莫附近,在新编第22师和空军的配合下,经过20余天的战斗,击溃日军第2师团一个加强联队,攻占八莫。新编第30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日军大部被歼,残部向腊戍撤退(参见南坎战役)。

第50师在芒卡附近接替新22师任务后,向南进攻,在万好击破日军一部继续向茂罗前进。英印军第36师一部向乔梅方向前进。攻克南坎后,新编第38师、新编第30师分别向芒友、老龙方向进攻。新编第38师连克滇缅路(从昆明起经南坎到腊戍)沿线残余日军据点,27日攻克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从雷多起经南坎到昆明的统称)。新编第30师在新编第38师一部支援下,经50余天的战斗,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戍(参见新维腊戍战役),续向康沙追击,27日与第50师一部会合。第50师另一部与英印军在乔梅会师。残余日军向景东方向溃退。至此,战役结束。

结果

据 *** 民党编写的标准战史-《抗日御侮》第9卷--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伤亡6.7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万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