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掉书袋】 / 辛弃疾掉书袋子是谁提出的
本文目录一览: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辛弃疾词本来好掉书袋,用典较多。这首《丑奴儿近》则学李清照的“易安体”,不假雕饰而纯用口语,具有真朴无华、清新活泼的天然情趣,在稼轩词中别开生面。
李清照是辛弃疾的同乡先辈。辛弃疾出生时,李已五十七岁,早于靖康之变的第二年南渡。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时,李清照已去世。但由于爱国立场和国破家亡的遭遇相同,使他对李清照深怀尊敬和同情。李清照的词,南渡初流传颇广。绍兴十六年(1146),曾慥编《乐府雅词》,选李清照词二十三首。乾道七年(1171),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其卷四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这都是辛弃疾容易读到的。除了这首《丑奴儿近》,辛弃疾在词中还多次用到李清照的词句。如《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水调歌头》“少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用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临江仙》“被翻红锦浪,洒满千壶水”,用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貌,被翻红浪”;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用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例子说明辛弃疾对易安词讽咏至熟,并时时挹其芳馨。
自成一体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个人独创性的综合表现。李清照是词中大家,她的易安体含义甚丰,其主要特征就是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所说的: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的词明白如话,非常口语化。但她用口语入词,并不俚俗和有伧气。她创造的是一种既保持口语的新鲜活泼状态而又非常洗练工致的富于表现力的抒情语言,而且“度入音律”,声调流美,很有音乐性。辛弃疾之前,侯寘曾有一首《眼儿媚》“效易安体”,但写得并不好。辛弃疾这首《丑奴儿近》,在“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这一点上很成功,可以追逼李清照。
这首词上片记行,下片述怀。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是盛夏时山中阵雨的景象。乌云拥至,猛雨袭来,周围的远近山峰顿时淹没在云阵雨势之中。但山区雷雨,往往骤起骤散,来去倏忽。“一霎儿价”正抓住了这个特点。“一霎儿”即李清照词语。李清照《行香子》: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乐府雅词》卷下。《花草粹编》卷七、《词谱》卷十四作“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辛弃疾有一首《行香子》就专效其体:“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行”是语助词,宋词中常用在时间词的后面。“儿”字作为词尾,与“霎”字合成一个音节。“价”字作为语助词,与“一霎儿”相连,音节也是又轻又快,几乎一出口就立即消失。用以形容骤雨,除了极言其为时短暂,还从声调上传出骤雨的急促飘忽之感,显出了口语的活力。“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写阵雨过后的山林,在斜阳返照的映衬之下,“一番雨,一番新绿”。“怎生”,怎么; “图画”二字,作动词用,描绘的意思。“怎生”一词也取自李清照词,李清照《声声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辛弃疾用以表现他对雨后新沐的山林景色难以自禁的欣喜赞叹,很有感 *** 彩。“青旗”二句,则为上述景色作补笔。在以千峰远树为背景的展望中看到隔山的一面酒旗,在人们心理上逗发了诗意酒兴,整个画面也增添了韵味。“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消”,须;“者”,这;同上句的“那畔”,都是口语。这些口语或许也是取自易安词,不过易安词散失甚多,现在已难以取证。“山水光中”一语取自苏轼咏西湖诗: “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辛弃疾为林壑深处的浓云凉雨、斜阳远树、青旗沽酒所吸引,感到这博山道中不啻是个消夏避暑的胜地。“无事”并不是一无事事,而是指不受尘事纷扰,尽情地领略这山中风光,在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愉悦。
下片即承“无事过者一夏”而展开,特别着意于抒写山中无事而从容幽赏的神情意态。“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山间小憩,一枕酣睡,消除了碌碌尘世的劳顿困苦。醒来时面对遍山松竹,不仅赏心悦目,还隐隐感到一种令人畅快的精神上的解脱。“万千潇洒”既是说眼前松竹等风物潇洒,也是说自己置身于山水窟中无忧无虑的意态潇洒。这是把自己融合在大自然中而获得的别具会心的感受。“野鸟飞来”二句,也同时写了鸟和人,客观和主观,自然状态和精神状态。“又是一般闲暇”,指与人间的闲暇不同。野鸟悠然飞来,自由自在,是不受惊扰、清静幽绝的无人境界。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曰: “野鸟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辛弃疾这两句,就可能脱胎于苏诗。他写的就是野鸟悠然自得的“无人态”,同时他在观赏中身心也进入了物我一体的状态,与野鸟共享闲暇。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辛弃疾“野鸟飞来”这两句,就有点“无我之境”的味道。“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却怪”,反怪。白鸥不下,是借用《列子·黄帝》中的一个典故: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 ‘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旦旦皆至的鸥鸟为什么一旦“舞而不下”呢?《三国忘·魏书·高柔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 “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谢灵运《山居赋》自注: “庄周云,海上有机心,鸥鸟舞而不下。”辛弃疾退居带湖之初,曾作《水调歌头》与鸥鹭为盟: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现在白鸥见了人若亲若疏,欲下未下。欲下是因有旧盟,未下则是意有猜疑,所以辛弃疾要“却怪”了。不但反怪,还要反问:“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新来”,近来; “莫是”,莫不是,都取自易安词的口语。这两句以故旧间的亲切口吻与白鸥对话,既表现了辛弃疾与万物相亲、胸次洒然的态度,又含有诙谐成分与从容闲暇、悠悠不尽的余味,是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此词效易安体,主要即仿效李清照以纯熟自然、亲切有味的口语作词。但辛弃疾在这方面也有所推进与创造。他以通篇活生生的口语表现活泼泼的天趣,真朴无华的语言与词中的山水清致和作者以松竹为友、鸥鸟为盟的旷世情怀十分协调,几乎形成一片天籁。这可以说是不让于李清照的独胜之处了。
辛弃疾和李商隐都喜欢用典,两人在用典上有什么不同?
李商隐和辛弃疾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他们在诗词用典方面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1、所选典故人物方面:
在所选典故人物方面,李商隐多涉及历史上有着亡国亡家经历的封建帝王等人物,辛弃疾主要是具有超常智慧和英雄性格的名将、勇士、义士、侠士等。
2、在典故的组合方式上:
在典故的组合方式上,李商隐善于把没有直接联系的诸多典故灵活的组合在一首诗中,利用典故所包蕴的氛围来表情达意;辛弃疾则选取那些与作者理性情感有着密切关联的典故。
3、对同一典故的运用方面:
在不同诗词中相同典故的运用方面,李商隐用典缺乏灵活性;而辛弃疾能够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做到一典数用。
拓展:
1、李商隐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的诗在用典方面有三个主要的特色,第一是用典的不着痕迹,第二是死典活用,第三是化实为虚。
(1)恰如其分,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
“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2)灵活流畅,死典活用:
李商隐灵活地运用典故以情驭典,融典入景,使诗文收放自如,寓意空灵,跳跃多变,而又余味无穷。
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运用了较为明显的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忽而醒来自己又是庄周,于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表现了梦境破灭后的迷惘。望帝蜀王号杜宇,国破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年暮春啼鸣求偶,声哀情苦,表达了朦胧世界里的悲戚与怨愤。所用典故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融合,展现了一幅触不可及的梦幻般迷茫的画面,表达出清寥寂寞、哀怨凄苦、迷惘变幻、虚渺飘忽的心声,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3)虚实映照,化实为虚: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与牛李党争相始终,奔走南北,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沦,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于屈原、宋玉,纯是一种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隐笔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其本身。
王国维认为李商隐的无题之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这种用典技巧,使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蝉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人把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然内容上并不相联,但在诗人的笔下片段式地把情感连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出神入化。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炽烈的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诗人承袭了楚骚的传统,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爱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则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抚慰。
2、辛弃疾的用典特色:
(1)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不在“掉书袋”,不在“堆砌”,而是用得天衣无缝,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增强了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2)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目的是托古喻今,表达内心丰富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可以说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无不紧扣题旨,为词的中心服务。
(3)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灵活多变:
1)时而正用,时而反用: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刘备、桓温是正用,而张翰、许汜则是反用;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权、刘裕、廉颇是正用,而刘义隆则是反用。
2)时而明用,时而暗用: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明用,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则是暗用。
3)连用: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就是。《辛弃疾词选》中指出:“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
(4)辛弃疾怀古词的用典做到了典议一体。
如《永泪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阕借典讽今,亦史亦论,既表达了观点,又休现了思想。
辛弃疾的《西江月》全诗是什么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本文链接:http://www.lyip.com.cn/2314.html